汽势传媒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去年3月,汽车预言家曾写过一篇有关新汽车企业“上市潮”的文章,总结了彼时知行科技、Momenta等新汽车企业扎堆谋求上市的现象及其背后融资和商业化困境。

一年之后的今天,熟悉的境况再度上演。在3月末的短短一周之内,港交所收到的上市招股书几乎堆满了案头:

3月22日,黑芝麻智能再次向“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发起冲击,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3月25日,智驾网约车平台如祺出行母公司“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递交招股书,试图冲击“智驾出行第一股”;

3月26日,智能驾驶科技服务商地平线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正式启动港股IPO,高盛、 摩根士丹利和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3月28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上纵目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意图在港股上市。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纵目科技曾获小米投资,目前小米是纵目科技的第五大股东……

不过,不同于去年“排队上市”的禾赛、亿咖通等智驾企业上市和股市回暖的关键诱因。有行业观察人士在采访中,今年这轮“上市潮”的出现,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出现的。

尤其是随着近两年威马、高合等新汽车企业的相继“离场”,也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钱”这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1

“缺钱”是主旋律

随着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此起彼伏的价格大战不仅将车企们卷得头破血流,也不可避免地传导至供应链上。作为与智能汽车整车联系最为紧密的自动驾驶供应商,所感受到的压力和“寒气”也同样不容小觑。

加上自动驾驶本身就是“烧钱”的行业,一个最直观的反应就是,自动驾驶企业们“缺钱”缺得更严重了。尽管上述几家企业都在各自的领域“风生水起”,多数处于行业头部地位,但落实在财报数据上,其实会发现,无一例外都陷入巨额的亏损当中。

汽势传媒

资料显示,目前,黑芝麻智能的主要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和智能影像解决方案两大部分。基于此,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的总营收分别达到0.61亿元、1.65亿元和3.12亿元。然而,由于毛利率的逐年走低和研发成本的居高不下,黑芝麻产生的亏损还要更多,2021年至2023年分别达到6.14亿元、7.00亿元、12.54亿元,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另一家聚焦于自动驾驶芯片的地平线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在中国OEM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地平线的市场份额由2022年的3.7%大幅增加至2023年的21.3%,成为最大的提供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及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厂商。但回看近三年的财报数据,2021年地平线亏损11.03亿元,2022年和2023年分别达到16.35亿元,三年亏损超过46亿元。

汽势传媒

相比之下,主攻智驾出行的如祺出行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亏损状态,每年的亏损基本在6-7亿元,三年累计亏了超20亿元。纵目科技则是四家递表企业中亏损数额最小的,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纵目科技分别产生净亏损4.34亿元、5.88亿元及5.64亿元。

2

捂紧“钱包”的地方政府和金融市场

雪上加霜的是,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金融市场,面对这场遥遥无期又烧钱如麻的行业“竞赛”,都在失去原有的信心和耐心,一个个捂紧了手里的“钱包”。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回归理性。在自动驾驶刚刚兴起的那两年,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到新一线城市广州、武汉、重庆、长沙、南京,再到二三线城市无锡、苏州、沧州、衡阳、德清,甚至五线城市阳泉,都参与到了这场“竞赛”当中,目的就是要成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城”。

但随着自动驾驶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此的态度也相对更加理性。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约有近20个省市发布了相关政策法规,自动驾驶政策体系整体在不断完善,且更落地,也更加精细。相对应的,自动驾驶企业获得前者资金的条件也需要经过更加严苛的考量。

汽势传媒

另一方面,由于自动驾驶商业化推进的“缓慢”和商业化落地的诸多难题,一级市场变得越发谨慎和务实,甚至不愿意再相信自动驾驶企业的回报率。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处于C轮后的项目,想要从这些“人精”手中拿到钱,无疑更加艰难。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内自动驾驶相关的投资事件仅有54起,累计披露的融资金额月68亿人民币,相比于2021年的144起融资事件、932亿元融资总额,缩水了90%还多。

3

决赛圈的“门票”

一面是亏损数额的连年扩大,一面是一级市场的融资受阻,内部造血不足,外部输血又“跟不上趟”,在当前这个新汽车迈入“决赛圈”的关键节点,自动驾驶企业想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谋求上市无疑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钱,就是自动驾驶企业进入这一“决赛圈”的门票。进入2024年以来,新汽车价格战空前惨烈,平静的水面已经被打破,接下来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残酷的淘汰。

一位长期关注新汽车的行业人士在采访中向汽车预言家表示,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要算的已经不是所谓渗透率、市占率,而是存活率。而一旦上市融资的通道被“关闭”,现在的自动驾驶企业仅靠一级市场或企业利润可能不足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汽势传媒

有行业专业人士认为,在自动驾驶这个正处于深度重构、变革的时间周期内,资本的认可和肯定一定是一个核心。谁最先完成上市,抢占舆论话语权,谁就能够最大程度获得利好。比如黑芝麻和地平线竞相追逐的“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如祺出行试图冲击的“科技出行第一股”乃至于“Robotaxi第一股”。

如果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完成上市,不仅能够快速获得大量融资,减轻资金压力,并且上市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品牌地位和市场需求。尤其是当去泡沫化成为市场的一种习惯认知后,留给企业们打磨和雕琢的时间会越来也少,上市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提前获得进入决赛圈的“门票”。

不过,仍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上市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免死金牌”,而是要始终以创新的精神、扎实的产品,推动商业化的量产落地,不断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赵嘉琪   编辑|张   坤

文/汽车预言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汽势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分享给朋友吧!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点赞98

发布于 2024-04-08 09:47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