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势传媒

汽势传媒

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飞驰人生1》中,主人公用一辆Polo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在大银幕上为大家奉献了一场逐梦之旅。

没有人想到,今天上汽大众的当家小花旦Polo,在二十年前引入的时候却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进口车关税大幅削减。与此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个人消费者的购车热情更是空前高涨。中汽协统计资料显示,从2000年以来每年都在以20万辆以上的增幅上涨。同时,随着大批中国企业进入市场,汽车已经不再是少部分家庭的奢侈品,开始逐步具备家用品的属性。

然而当时的上汽大众,主力销售车型仍然是桑塔纳、帕萨特为主的中高级德系轿车。这两款车型在中高端商务行政市场的征战,让市场形成了对德系大众轿车的高品质认知。但落地到消费层面,对于大多数对德系品质狂热的中国消费者而言,上汽大众的车型仍然具有一定的门槛。

想要让更多中国消费者感受到大众德系的魅力,就必须引入更适合中国家庭的产品。这也意味着,上汽大众将更加聚焦普通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汽势传媒

总的来看,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捕捉,销售与服务体系的稳步向上,使得上汽大众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愈发充满信心。上汽大众开始在桑塔纳、帕萨特之外着手引进全新车型。于是,德系性能小钢炮Polo模型摆上了上汽大众的桌面。

Polo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大众汽车为满足小型车市场需求研发,第一代Polo于1975年诞生,因小巧灵活的车身、可靠性能和经济实惠迅速赢得消费者喜爱。在随后几十年,Polo不断进化发展,每一代在继承前代优点基础上创新改进,外观越来越时尚,内饰越来越精致,配置越来越丰富,性能越来越出色,在城市拥堵街道或高速公路都能自如穿梭,为用户带来驾驶乐趣。

汽势传媒

但当时在中国市场引入一款两厢车型,需要魄力。一是在中国市场,大家对于轿车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三厢层面,先前起步的富康等两厢车型,在逐渐变化的市场中迎来了痛击;二是上汽大众成立十余年来,虽然在盈利,但家底并没有想象中殷实。引入投放一款前景未知的车型,万一不成功,将会让上汽大众承受巨大压力。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引入的Polo对于大众而言也是刚刚开发出来的全新车型,不像之前车型经历过一段时间海外市场的验证。要是本身产品不行,在海外也卖得不好,上汽大众引入不就当了小白鼠?

据老一辈的上汽大众人回忆,在当时引入Polo时,上汽大众的管理层火药味十足。支持引进与不支持的班子成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支持者无外乎从市场的机遇和上汽大众的自身出发,而反对者则是认为风险有些大。在经历长时间的讨论论证后,上汽大众最终决定引入Polo车型。

不管争论多激烈,民主集中之后的决策大家都是遵守的。自从确定引进Polo以来,围绕Polo国产化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就成了上汽大众当时的工作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同步导入海外车型。为了满足Polo的产能,从2000年7月起,原先生产桑塔纳车型的上汽大众汽车一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成为专门生产Polo的工厂。时任汽车一厂厂长的杨文俭介绍,一厂虽然名义上是技术改造,实际上基建、设备采购和生产线安装几乎都是重新建设,耗时18个月,总投资达到了34亿元。在改建完成后,一厂的工人加班加点,迅速提高单班产能,实现单班向大量生产的过渡,同时确保每一台产品的质量。

汽势传媒

在2001年的上海车展上,上汽大众Polo正式在中国市场亮相,同年12月30日在上汽大众汽车一厂下线。站在今天回头看,Polo的引入对于上汽大众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布局。

2002年4月8日,定位于“精品家庭用车”的上汽大众Polo正式上市,首批1.4L排量车型,最大功率55kW,售价12.75-14.8万元。从3月25日上汽大众开始预售起,Polo首批新车就被订购一空。上市之后,Polo保持了平均每月3000台的销量。同年9月12日,上汽大众推出1.6L排量Polo,搭载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8气门1.6L引擎,最大功率74kW。由于采用了电子控制废气再循环系统,使得整车的排放达到欧IV法规要求。

为了确保国产Polo的品质,上汽大众在制造工艺上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比如,在车身、副车架甚至零部件上大量使用激光焊接,车身激光焊接长度达到6591mm,超过了车身长度,这在当时同级车中并不多见。Polo整车全部选用双面镀锌钢板,并采用翻转式电泳和空腔注蜡防腐技术,可以保证12年的防腐。在生产过程中,Polo还使用了大量的机器人和计算机监控系统,并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激光在线检测设备,偏差得到极大控制。

正是基于良好的造车品质,Polo车型还做到了“返销”。2003年11月28日,600台上汽大众Polo还出口到澳大利亚市场。这不仅是上汽大众自桑塔纳、桑塔纳2000和帕萨特之后第四款出口的车型,还是中国国产轿车首次大批量出口到发达国家,首次以国内同等价格在海外市场销售,首次将国内左舵车型改右舵成功。这次出口是中德双方合作战略的部署,更拉开了上汽大众开拓国际市场的序幕。

文/上汽大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汽势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分享给朋友吧!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点赞302

发布于 2024-08-13 15:10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